|  单曲系列>>滚滚红尘>>滚滚红尘 - 大佑 三毛 张爱玲

滚滚红尘 - 大佑 三毛 张爱玲


www.lotayu.net  2001-12-19  闪亮的日子


  “滚滚红尘”这四个字,很早就听过,后来知道了有这样一部电影,有这样一首歌,还有--这样一部可以称为“遗作”的剧本--三毛生命中最后的作品。

  不可能不为之动心:三毛、罗大佑、陈淑桦,还有做为故事蓝本的张爱玲,都是我所关注的人物。虽然这首合唱曲在大佑的作品中算不上很动听的,但歌中那份凝重与沧桑,即使不知道情节,也很让人感慨。歌是听了很多遍的,三毛和张爱玲的死讯也相继传来,却一直无缘看到这部电影,只知道好象是秦汉和林青霞主演的,故事取材于张爱玲的情感经历。

  知道了这些,再透过歌词,似乎已经能够了解到故事的大半,所以一直也没有很强烈的愿望要看这部电影---要不是前几天在一个旧书摊上看到三毛写的剧本,几乎要和如此的情节失之交臂了。

  剧本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前面人物性格的交代:沈韵华、章能才、余老板,还有月凤,没想到三毛写惯自我心情的笔触也能把他们刻画地如此深刻而别致。不知是有心还是无意,这篇出自三毛笔下,取材于她最喜爱的作者经历的文章,却让我有着这样的错觉:似乎是出自故事的主角,张爱玲自己的手中。

  想想也是,作为编织传奇爱情故事的高手,张爱玲能写出“倾城之恋”、“半生缘”这样的作品,可对于自己同样惊天动地的恋情却只字不提,从未打算以此换取读者的眼泪,这是一种高贵,但也很让人遗憾--那么就让三毛这个“普通”的读者为她了却这个遗憾吧! 张爱玲经历的具体细节,我也不是十分了解,但知道主要的情节是一样的:比如故事里的韵华被父亲禁闭,而后逃出家庭自己住,而“文化官员”章能才因为看了她的作品慕名而来,由此产生了一段不寻常的恋情,直至后来日本投降,能才东躲西藏,加上内战无情,动荡的局势终于使这段感情有始无终。这些确确实实是张爱玲和胡兰成的真实经历。剧本里没有交代章能才具体的职位,只说是“汪精卫政府的文化官员”,而现实中,胡兰成可是汪伪政府的文化部副部长--因此日本投降后,这个“大汉奸”的处境是可想而知的。 张爱玲这样奇特的人自然有自己独特的视角,她决不会因对方的身份而介意,在胡兰成潦倒时,她还是一如既往地追随而去,但却一再遭到了拒绝--不知胡兰成是真的变了心还是有更高尚的理由,总之,他们终于分了手,解放后,胡去了日本,而张经香港而后定居美国,于1995年去世。

  在三毛写的故事里,结局就有些不大一样了,她让读者知道:章能才其实一直是深爱着韵华的,无论是在日伪政府里任职,还是后来和韵华的离散都只是为形势所迫--自身性格软弱罢了。因此,安排的结局也就变得合理:解放前夕,韵华历尽艰苦搞到一张逃往台湾的船票,要让心爱的男人逃离苦难。能才以为他们终于能一起过上太平日子,直到上船的刹那,他才发现原来只有一张船票---此时已经来不及了,船已起航,只能眼看着心爱的人渐渐消失在汹涌而疯狂的人潮里,任台湾海峡的冷风吹干模糊了双眼的泪水......

  最后的结尾有些老套:几十年后,能才终于回到大陆,寻找韵华时才知道她已死于文革,只留下一本最后的小说:《白玉兰》。---说到这,必须交代一下剧本的结构:三毛在一开始就安排了这样一个“戏中戏”:韵华一直在构思和写作着《白玉兰》:女主角就叫玉兰,其中的情节和韵华的故事是平行展开的,似乎是在象征和预言着什么---最离奇的是小说的结尾,玉兰生下的女儿居然叫做“月凤”!(月凤是韵华一生的知己。) 于是剧中的“虚拟”与“现实”就这么神秘地交汇了起来---真的是想看看这部电影了,看它怎样表现时空和情节的交错与汇合。

  一直很矛盾该不该在欣赏影视作品前去看看原作--其实这个“该不该”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编剧与导演以及演员的功力,就象让人回味无穷的《半生缘》,在看电影之前,曼桢和世均的故事已经在我的脑海里演绎过很多遍,因此在看电影时,怎么也找不到感觉。直到看了好几遍之后,才慢慢习惯了导演和演员的表达方式,其中,黎明和吴倩莲的表演还是很到位的。看《滚滚红尘》,好在是按镜头来的剧本,就象是看电影一样,只是没有具体的影像而已。

  也许是《半生缘》的小说和电影给我的印象太过深刻,而《滚滚红尘》又和张爱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,三毛又恰恰安排了一出“戏中戏”,种种因素,让我在看剧本时,不时地要把自己从交错纠缠的人物情节错觉中费力的拉回来才行。比如,看到剧本中章能才踩着楼梯上去找韵华时,脑子里想象着胡兰成和张爱玲相见的情景,而眼前浮现的却是世均踏着木板台阶上去看曼桢的影像---背景都是在旧上海的弄堂阁楼里,阴阴暗暗的,都有点乱世的颓废,以及大时代背景下显得不合时宜的浪漫情愫。更为贴近的是:三段“红尘中的情缘”终究都未能逃过滚滚红尘中“那尘世转变的面孔后的翻云覆雨手”。

  就象电影里曼桢所说:“如果真是那样如意的话,也就不会是一个故事了。”

  相比之下,作者三毛的感情经历还算是比较圆满的,至少没有“生离”的痛楚---于是她便用了“死别”这样一个最强烈的方式为自己的故事画上了一个突兀的惊叹号!又有谁能够象她为张爱玲那样,为她也记录下人生最后的传奇呢?(当然不是象马中欣那种方式!至少还有大佑对她的赞赏:“不知不觉这城市的历史已记取了你的笑容......”(追梦人)。

  哎,有时候真的是分不清楚:到底是人生如戏,还是戏如人生!

原作者: 宇速飞翔
来 源: [闪亮的日子]论坛
共有10685位读者阅读过此文

  • 上篇文章滚滚红尘
  • 下篇文章《长征》——一首绝妙好歌曲
  • □- 本周热门文章 □- 相关文章
    1. 誰的童年?誰的羅大佑?—讀羅大佑《童... [13366]
    2. 哪里来得那许多乡愁 [12310]
    3. BOB DYLAN演唱会的前前后后 [10755]
    4. 永远的围炉 [10083]
    5. [札記]青春灰燼裡的羅大佑 [9959]
    6. 携歌的旅程——记纵贯线香港演唱会 [9332]
    滚滚红尘 - 大佑 三毛 张爱玲
    滚滚红尘